西湖管理区自然环境

    发布日期:2017-02-21 信息来源: 西湖管理区 字体:[ ]

    ?一、地质

    现今之西湖管理区所在地,曾是洞庭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秦汉以前,云梦泽南连长江,北通汉水,方九百里……长江出三峡后,入云梦调蓄再下汉口。那时洞庭湖只是君山附近的一小块水面,其余都是被湘、资、沅、澧四水切割的沼泽平原……至南朝时,云梦泽由过去九百里演变到四百里,迫使荆江水位抬升,江水倒灌洞庭湖,使洞庭湖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洞庭湖水利志》)。

    境内地质皆属松散堆积层。

    0.00~17.15米(由地表往下计,下同),为褐色、褐红色粉质粘土。其中间部为灰绿色粘土,含有机质,质地细腻,具滑感,属全新统(Q4)湖积相。

    17.15~86.75米,顶部为沙质粘土,其下分别为砂砾卵石层、卵石层及含卵砾砂层,属上更新统(Q3)冲击层。

    86.75~144.40米,其上部为黑色粉细砂及灰绿色粉砂质粘土,下部为灰色砂砾石层,局部夹粉细砂及粘土层,属中更新统(Q2)冲击层。

     

    二、地貌

    西湖管理区地形似葫芦,蒂生于东,腹落于西,东西全长15公里,南北最宽8公里(南屏电排至月亮洲),最窄2.5公里(鼎港至六合洲),周围全长43.5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芦腹有新港河横贯南北,将全区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北面月亮洲最高,海拔高程33.87米(黄海高程,下同),黄泥湖、黑鱼港一带,由32~28米向东南倾斜;西南柳浪、南屏一带,由30.2~27.2米向北倾斜;中心地带的西湖、十字闸、大西湖渔场一带最低27~30米。整个西部呈盆形地势。

    东部:较西部地势平坦,但其中浪耙湖一线稍低,海拔高程为27.5~28.3米,浪耙湖以北一带为29.0~30.7米,以南一带为28.5~30.9米,整个东部呈狭长、河谷地势。

    全区地势平坦,四周稍高,中部略低。西部黑鱼港海拔高程34.8米,为全区最高点。大西湖北面靠春晓电排站处,海拔26.8米,为全区最低点,高低相差8米。全区海拔高程29.5米以下面积8378亩,占总面积7.8%,32.0米以上面积26175亩,占总面积24.3%,29.5~32.0米面积73273亩,占总面积67.9%。

     

    三、气 候

    西湖管理区域气候,处于中纬度中亚和北亚季风区内,又值湖南凹形地势北端入口处,为北方冷空气南侵湖南之首冲。具有季风影响强烈、天气多变、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

    四季按日平均温度划分,10~20℃为春季和秋季,超过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春季,3月25日~5月28日(65天);夏季5月29日~9月15日(110天);秋季9月16日~11月20日(64天);冬季11月21日~3月24日(126天)。

    春季,受北方冷空气团与太平洋暖气流交相影响,气温呈非周期性变化,暴冷暴热。寒潮来时,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和连绵阴雨;寒潮过后,气温急升,风和日暖。

    夏季,前段受太平洋暖气流影响,暴雨时至,旷日不歇。4~6月雨量约占全年雨量41%,是为汛期。后段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持续高温少雨,盛行西南风。

    秋季,气温由高到低,降温快,少雨易旱。9月北方冷高压南侵,出现规律性寒露风。

    冬季,常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和高纬度冷气团影响,北方寒流频频南侵,盛行偏北风,气温低,气候阴湿。

    全年平均日照1702.4小时,日照率38%,其中7、8月最为充足,其日照率分别为58%和57%。7月下旬每日日照达9.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06.77千卡/厘米2,最多年为115.72千卡/厘米2,最少年为99.91千卡/厘米2。

     

    四、气温

    年平均气温16.7℃。1月最冷,月均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为-14.5℃(1977年1月30日)。7月最热,月均气温33.2℃,极端最高气温38.9℃(1963年7月29日)。无霜期年平均274天。

    全年≥0℃积温平均6073.3℃, ≥5℃积温平均5760.6℃,≥10℃积温平均5310.8℃,≥15℃积温平均4495.3℃,≥20℃积温平均3479.5℃。

    稳定通过15℃初日平均为4月24日(1979年为2月20日,1988年为5月11日),终日平均为10月25日(1981年为10月10日,1987年为11月25日),间隔期185天。

    稳定通过10℃初日平均为3月25日(1978年为1月7日,1974年4月17日),终日平均为11月20日(1981年为11月14日,1978年12月26日),间隔期241天。

    稳定通过5℃初日平均为2月27日(1977年为2月18日,1982年为3月28日),终日平均为12月10日(1979年为11月25日,1980年为12月23日),间隔期287天。

     

    五、河流

    西湖管理区东临澧水洪道,澧水源于桑植,其尾闾干流绕石龟山,白涛湖,过沙河口,走西湖管理区东侧三角堤段,流经柳林嘴,然后归入目平湖。

    西湖管理区所在地围垦前,澧水尾闾支流自蒿子港、冲天湖一带迂回南下,于西湖大垸西北部与沅水交错相汇,顶托其间,致使整个西湖大垸洪患时至,垸障屡溃。1954年治理洞庭湖,合修西湖大垸,撇澧水于东北,撇沅水于西南,使沅澧两水分流。

    沅水源于贵州南部都匀县云雾山,出贵东而入湘西,经黔阳、辰溪、沅陵、桃源、常德、汉寿而入洞庭湖。沅水入汉寿境后,出围堤,过小港,于鸭子港处分南北两支。南支直入目平湖,北支在合修西湖大垸前出易家嘴,绕文蔚经保和障,于西湖管理区西南涌入,与澧水汇合。合修西湖大垸后,则沿大垸之堤东出赵家河。

    酉港河  合修西湖大垸前,为长沙至津市、安乡航道。合修西湖大垸时,在小港口处修堤堵口,在柳林嘴处筑堤断流。从此,酉港河废,成为西湖大垸调蓄内河。河长24.3公里,河床面宽350米,最大调蓄量5660万立方米,汛期蓄洪,旱季灌田。

    新港河  系酉港河支流,为境内唯一河道。全长4.134公里,河面宽30~100米,河床海拔25.0米,河堤高程34.0米,一般水位30.5米,最高水位达33.05米(2002年5月14日),最大容量749.2万立方米,为全区工业用水主要来源,也是境内涝水外泄重要通道。

     

    六、湖泊

    境内湖泊有大西湖、浪耙湖、东湖、北洼湖、麦岭胡5处。

    大西湖  位于西湖管理区偏南地带,四周分别与原新港、下窖、西洲3个分场接壤,属大西湖渔场管理,大西湖为不规则长方形,面积5060亩,湖底高程26.2~27.5米,控制水位30米,一般持水量844万立方米。调蓄水位30.3米,调蓄量101万立方米,总蓄水量945万立方米,为全区最大调蓄养殖场。

    浪耙湖(浪耙河)  西起黄泥湖,沿原裕民分场北堤折入东北部中心地带,出柳林嘴而入澧水。1954年合修西湖大垸后,黄泥湖已垦为农田,浪耙河乃成浪耙湖。1977年冬,西湖农场又将其东半部中间一段浅湖开垦成田。现在的浪耙湖包括两处浅湖,其一为东半部新垦农田以东至柳林嘴大堤一段河道,长4000米,宽200~300米,面积1530亩,一般持水量71万立方米,可调蓄水量40.8万立方米,总蓄水量111.8万立方米。其二为原裕民分场北面与黄珠洲交界处一段河道(习称新北湖),长3550米,宽200~300米,面积1330亩,常年持水量191万立方米,最大持水量375万立方米。此湖一部分为西湖管理区与黄珠洲乡共同养殖。

    东湖  围垦前,西湖管理区区域为一片浅湖,西半部称西湖,东半部称东湖。围垦后,东半部除个别零星残塘外,已全被开垦为农田,原称之东湖已不复存在。管理区东半部,自来水总站北侧,新北湖东侧,区委机关以南的两处水面,为今之东湖。原为浪耙湖河道一部分,几经修整改造而成,有南北主干公路贯通,将其一分为二(习称东侧湖面为东东湖,西侧湖面为东西湖),总面积490亩,一般持水量16.3万立方米,为养殖湖。

    北洼湖  系因取土筑堤所成。西起造纸厂,东至三角堤排污站,紧靠西湖管理区北面民主阳城垸大堤,长6650米,宽50-200米,面积1254亩,一般持水量82万立方米。1978年以后,该湖陆续改造成农田和鱼池,湖面已不过30亩。

    麦岭湖  位于原鼎港分场白沙、新园生产队区域内,成南北向长方形,长1954米,宽50~100米,柳和公路将其截成南北两部分,有水面232亩,一般持水量12万立方米。

     

    七、土 地

    1954年建场设计任务书,将西湖农场区域划定为:东抵澧水尾闾洪道右岸江堤,南抵酉港河北岸,西抵复兴障东堤凹峡对岸及邓家沟东岸,北部西段自邓家沟东岸入口起至黄珠洲止,东段自黄珠洲至八百弓止,以民主阳城院垦区南面间堤为界。当时垸内面积为71.8平方公里,折合107790亩。另有实际管理和抢种的柳林嘴大堤外芦苇洲8平方公里。全场总面积为79.86平方公里,折合119700亩。此后,土地面积曾有多处变动。

     

    八、土壤

    西湖管理区为典型滨湖平原,土壤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1979年土壤普查测定,西湖土壤分为2个土类,5个亚类,7个土属,26个土种。土种中,紫潮泥田、紫潮沙泥田、紫潮泥土、紫潮沙泥土、沙底紫潮沙泥土、沙底紫淤泥土多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四周,以原鼎港、东洲分场所占比例较大,青泥田、青沙泥田、烂湖田则集中在大西湖周围,以原西洲、下窖、新港分场所占比例较大。青隔泥田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呈零星分布。

    西湖管理区耕地,综其性状、环境和养分含量,按全国统一评级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土壤  面积41390亩,占耕地70.1%,其中稻田20182亩,占区稻田57.7%,旱地21208亩,占区旱地88.4%。

    二级土壤  面积10602亩,占18.0%,其中稻田7810亩,占区稻田22.3%,旱地2792亩,占区旱地11.63%。

    三级土壤  面积7008亩,占耕地11.9%,占稻田20%。

     

    九、野生动植物

    野生植物:西湖管理区植物群落多具湖泊湿地草原植物特性,由洪水涨落引起植物游移、变迁。水体所含养料丰富,植物生长发育繁茂。野生植物群落主要有:

    (一)湖泊及低湿地植物:红萍、青萍、茨、麦菱、三菱草、三角草、丝草、水稻稗、剪刀草、鸭舌草、金鱼藻、聚草、马来眼子草、苦草、轮叶黑藻、牛毛毡、四叶草、莲藕、灯心草、野芹菜等。

    (二)两栖植物:红蓼、芦、荻等。

    野生动物:

    (一)哺乳类:刺猬、黄鼠狼、水老鼠、尖嘴鼠、小耗子、野兔等。

    (二)鸟类:老鹰、野鸡、布谷鸟、燕子、鸳鸯、麻雀、乌鸦、斑鸠、湖鸡、野鸡、白头翁、翠鸟鸲(八哥)、白鹭、黄鹂等。

    (三)爬行类:乌龟、甲鱼(亦称水鱼或鳖)、鳝、蛇、螃蟹、壁虎等。

    (四)两栖类:青蛙、癞蛤蟆、泥蛙、泽蛙等。

    (五)软体类:蚌、田螺、钉螺、蜗牛、蚂蟥等。

    (六)昆虫类:螟虫、飞虱、叶蝉、蝗虫、蚜虫、蓟马、稻包虫、金刚钻、地老虎、棉铃虫、斜纹夜蛾、毒蛾、尺蠖、菜青虫、果蝇、瓢虫、蝽蟓、萤火虫、苍蝇、蚊、蟑螂、蝉、蜜蜂、蚕、白蜡虫、长腰蜂等。

    (七)鱼类:草鱼、青苗、鲤鱼、鲢鱼、鲫鱼等。

    (八)螨类:蜘蛛、红蜘蛛等。

    (九)寄生类:血吸虫、蛔虫、蛲虫、勾虫、猪涤虫、赤眼蜂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