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金凤凰”—— 记“湖南省种粮大户”西湖旺喜村村民余桂兰

    发布日期:2017-11-06 信息来源: 西湖管理区广播电视中心 字体:[ ]

    时值深秋,暖暖的阳光洒在沉甸甸的稻穗上,泛着耀眼的金黄。微风中,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不远处,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野里来回穿梭,忙碌地收割着金灿灿的稻谷,好一幅壮观的丰收图景。不远处一位50多岁的农家妇女在一旁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她就是省种粮大户西湖管理区东洲乡旺喜村村民余桂兰。


    (省种粮大户西湖管理区东洲乡旺喜村村民余桂兰)

    “哎呀,实在太忙了。怠慢你们了。”得知我们的来意,余桂兰热情地迎了上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话匣一开,余桂兰便向我们谈起了她种粮的非凡经历。

     

    触摸商机 弃商回家学种田

    余桂兰的精明,是远近闻名的。村里人都知道,在她家里,她既是贤内助,又是主心骨,大事小情都是她说了算。久而久之,憨厚的丈夫也习惯了妇唱夫随,乐意做一个开心的配角。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刚刚放开商品经济,提倡发展第三产业。为了增加收入,改变家庭的经济窘况,余桂兰动员丈夫在镇上开了一家农机经销店。由于两口子善于经营,农机店做得有声有色,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余桂兰做通老公的工作后大胆地放下农机销售店,回家开始学种田1)

    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不断增多,不少良田被抛荒搁置。余桂兰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深知粮食安全是国家的根本,村民们不愿种田的原因,主要是分散经营、面积狭小、先进的农业技术很难普及,因而效益低下,积极性不高。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周密的思考,精明的余桂兰从中嗅到了商机。她认定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民以食为天,只要摒弃当时农业生产上存在的碎片化、分散化、粗放型的落后生产方式,代之以集约化、规模化、精细化的先进生产方式,水稻生产一定大有可为。于是,她做通老公的工作后大胆地放下农机销售店,回家开始学种田。


    (余桂兰做通老公的工作后大胆地放下农机销售店,回家开始学种田2)

     

    扎实巧干 规模种田出效益

    2013年,余桂兰回到村里种田的消息一传开,当时便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好心劝说:现在种田这么不合算,你是何苦呢?也有人冷眼旁观,更多的人等着她栽跟头,看笑话。但余桂兰回答别人的,是自己扎扎实实的行动。


    (余桂兰通过自行购置及租赁合作加强育秧大棚、农机、仓储及烘干设施等硬件设施建设)

    她马不停蹄,通过与西湖管理区原东洲乡旺喜村、旺寿村村委及农民协商,签订土地流转合同,2013年-2014年,共种植水稻6000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两口子懂技术,会管理,汗水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可喜的回报:平均亩产475公斤,总产2850吨,产值710万元,扣除各项成本,年均亩平获利350元,两年获利210万元。

    初战告捷,余桂兰并不满足。她知道,发展水稻规模种植,要想更好实现规模效应,就必须采用推广良种、集中育秧及机械化移栽等先进农业技术,以此依靠农业机械化、拥有足够的仓储及烘干设施,达到效益最大化。2013年以来,余桂兰投入430万元,通过自行购置及租赁合作加强育秧大棚、农机、仓储及烘干设施等硬件设施建设,提升规模经营水平。
       

    遭遇挫折 不改初衷增信心

    在余桂兰的创业道路上,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遭遇挫折后的泪水。

    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在西湖还是新兴产业,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更没有现成的模式。为了攻克生产和管理上的难关,余桂兰不知吃了多少苦,走过多少弯路。广袤的稻田,不仅是她的新课堂,而且成了她生命的全部。田埂地头,她总是风里来,雨里去;人更黑了,也更瘦了。这一切,相依相伴的丈夫看在眼里,却疼在心头。


    (余桂兰劳作1)

    去年,余桂兰为了实现稻谷烘干,耗资30多万元添置了一套烘干设备,日烘干处理量非常繁重。由于设备运行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加之工人操作技术不够熟练,烘干机在几声闷响之后,戛然而止了。后经技师检查,确认基本报废。几十万的投资就此付诸东流,这对于事业刚刚起步的余桂兰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打击。

    余桂兰毕竟还是女人,脸上的泪水怎么能掩盖女人天生的脆弱?一直默默无闻的丈夫这时站了出来,平静而坚毅地对她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坏了就再买呗。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丈夫的理解和信任,就是她最大的支柱和动力。经过多方奔走,很快又筹集了一笔资金,新添了设备,继续在创业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而今,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包三十年这个政策让余桂兰种田的信心更足,她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余桂兰劳作2)

    “我计划在2018年-2020年的3年间,合作社继续增加流转面积1000亩以上,使年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700亩以上,种植双季水稻5000亩左右,年均增长10%以上。同时拟投入380万元,建设集中育秧中心1500平方米,添置农机设备300马力,扩建仓储面积达1200平方米,仓储能力达到3000吨以上,添置烘干设备4台,铲车1台,输送带3条,日烘干能力新增60吨以上,带领更多的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力争为国家的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听着她对前途的美好筹划和憧憬,我们仿佛看到一只美丽的金凤凰,在广阔的田野上,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展翅翱翔……

     

    (供稿:刘卫平 刘丛红)

    本专栏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