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大王的“苦与乐”——访西湖穗丰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继新

    发布日期:2017-11-17 信息来源: 西湖管理区广播电视中心 字体:[ ]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全区上下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本台联合开辟“贯彻十九大,创业在西湖”专栏,对全区涌现出的一批创新创业的典型人物集中宣传报道,以这些创业典型为榜样,推动西湖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好地建设“区域中心、农业公园”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期推出西湖穗丰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继新的创业故事。

     

    初冬时节,记者随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来到田园村芦笋种植基地,只见一群工作人员正忙于芦笋越冬管理。不远处一头略显凌乱头发,脚穿一双简易球鞋,体型黑瘦、戴着边框眼镜的男子得知我们的来访,急忙放下手中的农活,朝我们迎了上来。一见面就说:“别看这芦笋进入休眠期,但为保护好芦笋裸盘安全越冬,夺取明年芦笋高产,这些天我们一直忙于清理园地、清沟防渍、保暖防冻等措施。”

    他就是西湖穗丰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41岁的周继新。然而他又是怎样成为芦笋种植能手,他身上究竟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故事?


    (西湖穗丰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继新)

     

    辞掉公职  食用菌专家转行种芦笋

    采访中,得知周继新从湘潭生物科技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一毕业就回当地事业单位上班。因不满足于安逸稳定的生活,第二年,周继新辞掉工作前往长沙市一家大型企业担任企业高管副手,后又到南昌从事食用菌培育和种植工作长达10年。结缘芦笋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是2007年9月,在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销售蘑菇时,有个摊位总是出现抢购情形。一打听,才晓得人家销售的是芦笋。”周继新说,后来上网查询才晓得芦笋被誉为“蔬菜之王”,是大家公认的保健蔬菜。


    (周继新及合伙人谈自己的创业经历)

    当时南昌大超市也有芦笋销售,不仅售价高且主要从外地采购,因为那时候当地几乎没有人大面积种植芦笋。周继新因此认准了芦笋种植业的潜在商机。

    几经考虑,周继新做出一个决定:放下多年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妻子一起租地种植芦笋。

     

    痛交学费  出苗率仅20%亏损3万元

    说干就干,租地、购买种子、开种……一番筹备后,2009年,周继新在南昌市郊区租了23亩地种植芦笋。

    由于种植技术不过关,周继新第一批播种的芦笋出苗率只有20%,损失达3万元。技术是种植芦笋的关键,周继新经过反复试验,从土壤检测、种子筛选到消毒处理,每个环节都十分谨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育种出苗率达到95%,移栽后的第三年,平均亩产鲜笋3000斤,中笋批发价6元/斤,创经济效益2万元/亩。


    (芦笋基地)

    在外漂泊的周继新,一直寻求适合项目回乡创业。芦笋种植让他尝到甜头,周继新说,芦笋市场需求大,他想回家乡带动乡亲种植集体致富。

     

     不忘乡情  率先示范芦笋市场走俏

    说干就干,2013年1月,周继新在西湖管理区西洲乡田园村租地100亩,成立了西湖穗丰芦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于当年开始育苗,2014年2月完成土地的平整,6月完成幼苗的移栽。


    (周继新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谈交谈)

    创业初期,周继新四处筹钱仍然资金不足。西湖管理区就业处负责人得知他的情况后,主动为他讲解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相关政策,并提供了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然而,除了资金压力外,村民对周继新种植芦笋这个新作物也持怀疑态度。面对村民的质疑,周继新四处说服亲朋好友和自己种芦笋,凭着这股冲劲,他做了当地芦笋种植上“吃螃蟹”的人。

    付出有了回报,芦笋从播种到出产品一般需要3年,他种植的芦笋由于管理特别好,第二年就出笋。芦笋种好了,怎么打开销路?最初进入市场,周继新采取低价赊销形式介入。他带着34箱芦笋去长沙试销,半天过去仅湖南菌业公司订了10箱。后来周继新又硬塞给对方7箱。到了晚上,还有17箱芦笋没销售出去,准备回家时,湖南菌业公司打来电话说芦笋销售一空,剩余的全部都要。当年,周继新的芦笋不用出门推销,就有长沙、张家界等地的客户前来订购,完全不愁销路,年产值达到250多万元。

     

    壮大产业  引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看到这一朝阳产业,同样毕业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何伟与毕业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铁青,去年毅然返乡加入了这一行业。目前,基地流转土地150亩,流转农户63户。


    (周继新及芦笋基地合伙人何伟、王铁青)

    如今基地根据部分贫困人员的自身条件,通过捐资解难、助学、提供就业岗位、提供技术培训、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关爱和帮助他们。积极协调,帮助村里农户种植芦笋,探索致富新路。合作社以现有的150亩面积作为试点和示范,将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以户为单位分散栽培,合作社统一供苗、供肥、供药,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基地帮助部分贫困人员解决就业问题)

    今年39岁的建湖村妇女陆红花,两个小孩子上学,南下深圳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和特长,每月工资2000来元。去年村里介绍她来到了基地打工,在30多名妇女员工中,由于工作出色,她的年工资达到了3万多元。在芦笋采摘季,合作社会特别选出一部分需要帮扶的贫困家庭,聘请他们采剥芦笋。还特意为不方便外出的、年龄较高的贫困对象到基地打工。今年64岁的夏延来,谈起来基地打工他异常兴奋,“我从来没想过,这么大岁数的人务工还能挣大钱。一季下来,还能赚六、七千元的收入,基本能解决大半年的生活开支。

    目前,合作社在该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加强芦笋产业发展,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芦笋150余亩,开启了贫困户脱贫之路。每年给农户的土地流转收入6万多元,为当地带来的劳动就业收入近50万元。为实现芦笋鲜品的预冷外销,打开销售市场,又筹资建成了冷库一座。


    (周继新看芦笋生长情况)

    临走时,周继新笑着告诉记者:“目前西湖正在大刀阔斧地开展“区域中心、农业公园”建设,又逢十九大确定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正是我们农民一显身手的大好时机。周继新表示,合作社将采取“农户+基地+企业”模式,带动更多农户种植芦笋,力争两年后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他表示,如果种植规模上来,他会考虑芦笋深加工,生产芦笋罐头、芦笋茶和芦笋酒等产品,做大芦笋产业。下一步周继新计划将田园村扩大芦笋种植面积,继续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操作,争取形成千亩芦笋种植规模。

     

    (记者:刘卫平)

    (本栏目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